深耕不辍 守护不息 争当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豫军

这是一支步履坚定、铿锵前行的地质先锋队。从单一的地质勘查迈向多元化地质服务领域,他们转型升级、突破创新,在“两高四着力”的新征程中奋笔作答。

这是一支深耕大地、守护碧水净土的地质尖兵。他们胸怀“国之大者”,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在中原大地镌刻下守护水土安全、筑牢生态屏障的坚实足迹。

这是一支敢闯敢拼、善作善为的地质劲旅。野外调查,他们顶烈日、冒严寒;评价论证,他们不分昼夜、连续作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彰显担当。

他们就是省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地球化学研究所。曾荣获省地质系统“工人先锋号”,省地质局先进党支部;部门职工曾荣获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检测“技术骨干”,省地质局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行军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地球化学研究所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立足地方需求和生态实际,积极转型,逐渐确立了“传统地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思路,努力向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水文地质、地灾防治等领域拓展。

在豫州之西,“三门峡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三门峡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等环境调查类项目,“卢氏县双龙湾镇固体废渣综合整治”等环境治理项目如珍珠落玉盘,链接着黄河流域生态屏障,呵护着农产品、水质及人居环境安全。

在济水之源,他们躬身于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土壤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一线,如新时代“愚公”,重塑“绿水青山”美丽家园,书写出守护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的地质担当。

在豫东平原,开封市70余个场地污染调查项目,精准识别污染成因,构建污染管控体系,为地方环境监管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021年以来,地球化学研究所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等重点战略实施,先后承担地质、生态环境、农业类项目100余个,遍布我省郑州、开封、三门峡、济源、驻马店、南阳、焦作、平顶山等地,形成了“以点带面、延伸发展、整体提升”的生态环保项目链条,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地质发展之路。

专业赋能、深耕细作的攻坚队

地球化学研究所坚持“防”胜于“治”,依托地质专业优势,系统开展了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统筹推进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风险识别,精准发力。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先后深入重点工业园区、历史遗留矿区、农产品种植区等重点区域,分析识别污染源,因地制宜强化污染管控和修复,为构建全省水土污染风险一张图绘制了科学精准的“环境地质底图”。作为省内唯一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环境检测技术单位,完成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和农田地膜残留监测项目。

科学评价、技术支撑。主导或参与的多个中央环保资金项目、省地勘基金项目等重大项目均收获显著成效。先后编制百余套土壤、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及数个污染风险评估报告,协助地方编制《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质量控制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探索。

服务聚力、彰显担当。地球化学研究所为济源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撑,高质量完成汛期“三查”、应急演练、会商研判、预警发布、避险撤离、督导检查、科普宣传等工作,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济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续三年发来感谢信。

实践锻炼、队伍提升。采取线上与线下、引进来与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讲解、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加强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等单位的学习合作。建立专业采样队伍,2023年以来,采集各类样品一万余件,形成了集“野外采样、流转储存、检测分析、成果集成”为一体的全流程工作体系。

拼搏进取、勇创佳绩的先锋队

“个个能战斗、人人是先锋”,这个由20人组成的团队,平均年龄34岁,却是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先锋队。外业一线风尘仆仆赶工期,掌握第一手资料;内业办公室灯火相伴做分析,集智形成地质报告,他们主动作为、协同攻关,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多个重大项目。

为了更好地统筹工作,部门负责人郑云鹏经常往返于各地市间,三餐颠倒没规律。2022年夏,郑云鹏连续奔波、过度疲劳,晕倒在工作的路上,紧急抢救后,仍心系事业,坚持每天线上工作处理各项事务。

“全年200多天在野外”是付志晖的常态。2022年,在父亲病逝的前一天,他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直到项目结束才匆匆赶回医院,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

王振峰常态加班、“轻伤不下火线”,解决项目技术质量难题,指导部门的技术工作,拓展技术服务领域。程海宽爱人生育,仅陪护3天又冲在第一线。张霄雷顾不上老家的妻子和年幼的两个孩子,驻守济源工作站2年多……

在这支团队中,不仅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好儿郎,更不乏“巾帼不让须眉”的好女郎。

在某场地污染调查中,王旭萍面对资料缺失和历史信息不明确等诸多困难,深入走访,多番踏勘,反复论证点位,直至获取准确数据。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高质量完成了调查报告,为后续治理与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95后”李仪不爱红妆爱工装,无论是小麦季还是玉米季,都不惧酷暑,多地辗转抢收农产品样品。刚入职1年,就作为项目负责远赴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圆满完成11个化工园区的现场调查、报告编制等工作。

深耕不辍,守护不息。他们用专业与奉献,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画卷上烙刻下地质人的赤诚印记,为守护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净土永续贡献着地质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