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地质守护者——记河南地质驻三门峡工作站地质灾害防治小组

在黄河中游的崤函山麓,奔腾的黄河水见证着一支队伍的坚守与奉献。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河南地质驻三门峡工作站地质灾害防治小组以“地质报国”为初心,扎根黄河之滨,用专业与汗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

科技铸盾,筑牢地灾防线

面对三门峡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地灾防治小组将“防”置于首位,以科技之力打造防灾“千里眼”——成功建设并持续优化“三门峡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台”,实现省级平台无缝对接。三年来,平台累计发布预警信息200余期,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智慧中枢”。

这套预警系统,是地灾防治小组构建“技防+人防”立体防灾体系的科技基石。围绕它,地灾防治小组展开了一套高效运转的防灾组合拳:

一是“三查”织密防护网:地灾防治小组队员们无畏风雨、冲锋在前,坚持雨前精密排查、雨中动态巡查、雨后全面核查,始终活跃在隐患排查第一线。三年间累计派出技术人员300余人次,足迹遍布500余处隐患点,为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抢占先机。

二是应急响应分秒必争:地灾防治小组深度融入市县应急值守体系,每逢强降雨来袭或突发灾害险情,以丁桥为代表的应急专家闻汛即动,或星夜驰援现场,或彻夜视频调度,为指挥部提供科学专业的应急处置方案。

三是固本强基提升“软实力”:地灾防治小组的专家们化身“流动讲师”,将课堂搬到市县应急专题研究班,系统传授地质灾害识别、监测预警与临灾避险知识,为基层防灾队伍持续赋能。

科普润心,凝聚防灾合力

地灾防治小组深知“防灾意识重于防灾技术”,唯有提升全民防灾意识与避险能力,才能铸就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线”。为此,他们连续三年联合市自然资源局,精心组织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并提供全程技术支撑,同时积极参与县区层面的演练,以实战化场景筑牢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10·13”国际减灾日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小组走进社区、深入校园,通过生动的展板展示、详尽的手册发放、精彩的专题讲座,向居民和学生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复杂地质原理,让专业知识变得简单易学,全力推动“人人懂防灾、人人会避险”的理念深植人心。

项目砺剑,服务发展大局

地灾防治小组聚焦三门峡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资源保障,主动与生态环境、农业农村部门及矿山企业深度对接,精准落地实施了一系列环境污染调查、勘查找矿项目,以实打实的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义马市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勘查设计现场,地灾防治小组成员在组长刘磊的带领下,列队攀爬陡山,仔细观测地层岩性,探寻潜在的滑坡滑面,用高度责任心顺利完成野外勘查工作;在耕地污染排查现场,项目组成员在项目负责丁桥的带领下,顶着酷暑,精准钻取土样,严谨分装,汗水浸透工服却丝毫不减操作精度;在深山金矿踏勘途中,队员们背负沉重装备跋涉于无路陡崖,正如队员徐成彬所说:“山里信号断断续续,走一步报一声位置,是保护,也是安心。”锤击岩石的铿锵、罗盘定向的专注,以及那被汗水反复浸透又风干的工服,都记录着最鲜活的“地质密码”。

展望未来,河南地质驻三门峡工作站地灾防治小组将继续以黄河安澜为使命,深耕“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根脉,持续锻造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地质铁军,以专业赋能区域发展,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镌刻下属于地质人的坚实印记!